路旁一個小女孩嚎啕大哭,媽媽氣得不想理她,轉身想走,女孩哭得更大聲,伸開雙臂要重回媽媽的懷抱,即使她剛剛自己「盧」到闖了禍,她還是要感受媽媽是愛她的。

  <在童年播下5顆快樂種子>一書指出,要有快樂的力量,必須要在童年種下快樂的根基,所以作者提出「五階段循環論」--連結、遊戲、練習、精熟、認同,每一個階段循序漸進、環環相扣,讓爸媽在生活中自然養成孩子各種能力,更能擁有快樂的能力。

親子連結是快樂最大關鍵

  <<美國國家醫學雜詩>>曾經發表一項大型研究顯示,孩子對親子關係感到滿意、當孩子與爸媽感情緊密,感受到爸媽的關懷、家人的體諒、關愛、需要時,就可以抵抗情緒低落與自我毀滅性思考。

  這種連結不是本來就在親子相處中串連著嗎?但是有時候,我們經意與不經意的舉動會破壞著這種親密連結而不自知。

壓迫學習收反效、切斷連結

  希望孩子不輸在起跑點的想法,會讓你放棄孩子的玩耍,而緊盯著他學習的進度嗎?要給孩子競爭力,所以要讓他學習滿檔嗎?爸媽的壓迫不但讓親子關係緊張,也讓孩子的學習大打折扣。相反地,當爸媽太忙,對孩子漠不關心時,感受不到爸媽的期許,孩子自尊會受傷,就算不闖禍也會對自己期待過低,產生不想努力無所謂的行事態度。

  現在就開始每天鼓勵孩子的好表現,例如「我知道你做得到!」依照孩子的能力傳達期望,兼顧他的特質和興趣<而非你的>,孩子才能更有自信,力求表現。

遊戲是孩子的重要工作

  看過孩子很專心在玩積木、玩具的神情嗎?嚴肅、認真,甚至有研究的意味,而且是快樂自發地玩。我們很早就知道,會玩的孩子學習成績也較好,其實這跟連結關係相同,遊戲能增進心理及情緒機制,當他在玩遊戲時,必須學會特殊的遊戲技巧,在探索、冒險和創意活動裡悠遊自在,這時他更能享受專注與盡興。

練習、重覆學習的樂趣與熱情

  當孩子每天聽一個故事都不厭倦,玩一個玩具可以玩到又舊又髒還樂此不疲,其實他正在進行組織整合,在這練習的過程中重複學習,從遊戲到精熟,其間的思考力會養成效率。

精熟、自尊自信向外拓展

  當孩子從一開始試探性的遊戲,到練習極致而成為精熟,就會不斷主動往前精進,這會讓他養成探索的熱情,克服對新挑戰的恐懼。

  就像爬樓梯,他從一開始的戒慎恐懼,把爸媽的手拉得緊緊的,接下來他不斷練習,一直到能自己上下樓梯:完成這項任務,孩子更有自信面對自己,也會很得意技能精進,這種精熟感的累積會形成樂觀的人生態度,有動機追求自我實現。

  但是父母要做的是支持引導,而非要求,也別把否定傳給孩子,想想看,孩子明明很聰明,因為你的否定就否定自己,即使完成了卻還是沒有自信,無法享受滿足感,因為他會悲觀地等待下一件糟糕的事。就算他邁向精熟的時間很久,爸媽請等他一下,養成具連結感、安全感、樂觀的特質才能讓他在遇到問題時一試再試達成目標。

認同、得到支持找到自己

  當你讚美寶寶:「你好棒哦!」時,你還記得他臉上的光彩嗎?我們都希望受到所愛的人的肯定,孩子也是,由認同得到了連結,也經由認同了解真實的自己,孩子最在意爸媽,上學後在意的是老師和同學,當他獲得自己在乎的人所理解和珍視時,他會覺得世界上有屬於自己的角落,產生了歸屬感,也會更想穩固和這些人的連結。

  美國心理學家David Elkind認為,這一代的孩子是「匆忙的世代」,原本應該快樂的童年被壓縮而提早承受壓力,但是爸媽可以讓孩子澄清感受更了解自己,爸媽的初衷--永遠快樂,也才能在孩子身上實現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resario28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